短暂的元代,涌现出了四位不朽的绘画大师,分别是王蒙、倪瓒、吴镇、黄公望,合称为元四家。
元四家的声名奠定于山水画领域,然而除了山水,他们各自还有有趣的故事。王蒙乃是赵孟頫的外孙,倪瓒有着超乎常人的洁癖,黄公望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,而其中最具玩味之处的,恐怕要数吴镇了。吴镇的山水画作,常以水乡、渔父作为主角,尽显悠闲、野逸之态,但您或许并不知晓,吴镇最初所学的专业乃是武术,并且精于击剑之术。
图片
细细算来,吴镇的少年时期恰逢张三丰的壮年之时,幸而吴镇年长之后开始研习《易经》,自此淡出江湖,否则说不定就会在倚天屠龙的故事中留下名号了。吴镇十八九岁方才开始学习绘画,启蒙着实颇为晚矣,要知道在这个岁数,唐伯虎都已经创作出代表作了。
不过,良好的书法根基,超高的艺术天赋让吴镇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质朴的道理:好饭不怕晚。
图片
董其昌在笔记中记载,正值壮年的吴镇曾与盛懋为邻,前来求画的有钱人把盛家的门槛都踢破了,吴镇的妻子见此情形,便取笑他:都是住在一起画画的,这市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?吴镇悠悠地说道,二十年后便不会如此了。
董其昌言,二十年后,果不其然。
身为绘画大师,吴镇有多幅山水画流传于世,然而传世的书法却仅有一幅,便是这卷草书心经,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。
图片
古人曾评价,吴镇善于运用墨法,挥洒淋漓,酣畅至极,堪称元代第一。同为用墨的高手,黄宾虹先生对吴镇也是倍加推崇,认为他学习董源、巨然却能够有所创新,是顶尖的高手。
吴镇书法的可贵之处,在于他未受到元代书坛的丝毫影响,直接继承了怀素、杨凝式的笔法又能有所变化,似乎连整个宋朝都跨越过去了。
在这《元吴镇心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中,我们能够看到流畅的用笔如同心电图一般轻松、灵动,大有杨凝式《神仙起居法》的韵味。
图片
吴镇擅长诗文书法,绘画题材多为渔父、古木、竹石之类,善于绘制山水、梅花。草书学习巩光,山水画师法董源、巨然却又独辟蹊径,以雄健有力的笔法搭配丰富的墨法,自有一种苍茫沉郁、古朴醇厚的气息。精心描绘竹子,师从李衎,晚年则专门创作墨竹。墨竹宗法文同,是文同之后的又一位大家。善于用墨,淋漓酣畅,雄浑深厚,在元代无人能及。吴镇还喜爱梅花。在室外种植梅花,书斋名为梅花庵,自号梅道人。同时擅长墨花,也能够写真。
别人以竹来掩盖其画作,吴镇则以画作掩盖其竹。他的画作即便气势难以夺人,唯有以精良的纸笔相赠,他便欣然就座,随心所欲地创作,方能有所成就。诗词风格简洁刚劲、奇特超拔,感情真挚,常常运用比兴手法抒发内心的情感,接近陶潜的诗风,表面平淡而内里实则郁愤。
图片
书法能够融合王羲之与怀素的长处而独具特色。每作一幅画往往在上面题写诗文字句,或行或草,墨色沉厚淋漓,诗、书、画相互映衬,相得益彰,当时的人称之为 “三绝”。
吴镇自青年时代学习易经开始,吴镇便立下终身为平民百姓的志向,从不结交达官显贵,在乡村教教学生,去县镇算算卦,仅此而已。
这卷草书心经创作于 1340 年,那年吴镇六十岁。十五年后,这位绘画大师在故乡离世,生前自选墓地,亲自书写碑名,称作:梅花和尚之塔。
作为文人画家代表的吴镇,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极为深厚。他所处的时代,书坛是以赵孟頫倡导的 “复古” 为核心,书法家们大多舍弃了宋以来 “尚意” 的书风,开始回归晋唐。吴镇同样受到了 “复古” 思潮的影响。
图片
据《书史会要・补遗》记载:“吴镇,字仲圭,嘉兴人。草学辩光。” 而辩光所继承的 “拨镫法” 相传源自二王。因此,吴镇虽师法辩光,兼具怀素、张旭、杨凝式的笔意,但其笔法的传承最终源于晋人。元代中后期,“复古” 的潮流大为减弱,出现了不少追求个性的书家,吴镇便是其中之一。清永瑆在跋《元吴镇心般若波罗蜜经》时评论其草书 “可免松雪随俗,缴绕之讥也”。可见吴镇的草书并未拘泥于晋唐以及当时流行的俗套书风,反而入古出新、自成一格,甚至能够超脱于绘画之外,作为一件独立的书法作品来品鉴。以吴镇《墨竹谱册》画跋为例,探寻笔墨之中的 “梅沙弥”。
图片
《吴镇墨竹谱册》总计二十二页,前两页为吴镇以草书抄录东坡先生所题的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,其后的二十页分别描绘了小坡竹石、风雨竹、悬崖竹、新篁、嫩枝、老干、垂叶、雪竹等,并且均有吴镇以草书所作的题跋,个别还有行书、楷书的题跋。
图片
通览《墨竹谱册》的画跋,其章法沉稳且茂密,用笔轻快而空灵,富有节奏感。正如李衎在《竹谱详录》中所言:“笔如有神助,妙合自然天成。于法度之中纵横驰骋,在尘垢之外逍遥自在。随心所欲,却不逾越准则。”
从章法来看,其草书的行距疏朗开阔,字势灵动飞扬,用墨的浓淡对比尽显纵横磅礴的气势。吴镇对于水与墨的把控恰到好处,他将书法的用笔运用到绘画之中,同样也把绘画的技法融入到书法里。
图片
在同一幅画作上,画跋的浓淡枯湿变化与画作本身的明暗相互映衬,为章法增添了诸多色彩,使得整篇气势跌宕起伏且韵味十足。
从结体方面而言,吴镇的草书体势多变,动静皆宜。吴镇草书用笔以中锋为主,结体方正,字势有的端正,有的倾斜,有的字字独立,有的笔笔相连,与谢赫所提出的 “气韵生动”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在《悬崖竹》这一页的画跋中,最引人注目的当属 “中” 字,“中” 字虽然笔画较少,然而气势磅礴。最后一笔以枯笔绞锋书写,不断向下延伸,虽是行草却充满篆籀之气,恰好与右边竹枝凌于悬崖却坚韧不屈的姿态相互呼应,并题诗道:“抱节元无心,凌云如有意。置之空山中,凛此君子志。”
图片
此时,书法成为了诗与画相结合的催化剂,成为了作者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手段。正如苏轼所说:“诗不能完全表达,就溢而为书,变而为画,都是诗的延伸。” 在吴镇《仿荆浩渔父图》中也有类似的诗跋,比如 “洞庭湖上晚风生,风触湖心一叶横,兰棹稳,草衣轻,只钓鲈鱼不钓名”;“舴艋舟人无姓名,葫芦提酒乐平生,香稻饭,滑蓴羹,棹月穿云任性情”;“无端垂钓定潭心,鱼大船轻力不任,忧倾侧,系浮沉,事事从轻不要深” 等。这些诗所描绘的皆是渔人闲适自在的生活景象,但又何尝不是吴镇内心的真实写照,映照出的是他内心期望超脱现实、摆脱束缚的那份真实渴望。
图片
在《吴镇墨竹谱册》的画跋中多次提及 “意在笔前” 的理念。例如 “古人画竹的方法,应当先领悟意旨,然后通过笔法去追求即可。倘若意旨已在笔前,那么所作便有天趣自然的美妙。如果拘泥于笔法去追求形似,怎能相提并论呢?”“意足不求颜色似,前身相马九方皋。”
吴镇一生平淡,他将自己的志趣融入到书法之中,这种 “意在笔前” 所表露的正是他不问世事、超脱于法度之外的内心世界。他的书法超脱于其绘画之外,但二者又相互补充;书法取法于晋唐,却脱离了 “复古” 的书风;他将写字画画称为 “戏墨”,更加反映了他与世无争的心境。
图片
他致力于草书,笔法苍劲古朴,所谓 “有竹之地人不俗” 是他书风形成的重要因素。他在艺术方面有着超越时代的远见,并且对自己怀有极大的信心。他早年的作品虽不被人们所接受,但其曾言 “吾之画直须五百年后方遇赏音耳。” 事实的确如此。在《启功论书绝句百首》中,启功先生评价道:“云林完全效法六朝,姿媚之态蕴含于僻涩之中;仲圭草法取法怀素,质朴之质显现在圆熟之外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我们将《元吴镇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《吴镇墨竹谱册》精确复制,作为极其重要的“法帖3.0”藏本以飨书友!请注意,“法帖3.0”出品是原汁原味、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,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!
欲购专业级《元吴镇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《吴镇墨竹谱册》超清复制件的书友,可点击下面商品卡,品鉴与激赏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盛达优配app-现在股票配资-查询配资平台-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